以台灣舊時代題材見長的吳念真導演,《人間條件》【一】、【二】、【三】系列在很多觀眾的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記,每場的演出都是滿滿的淚水夾雜著笑聲,五十年前的時空,因為各種選擇造成的結果,不論是自願或被迫的,最終無情、遺憾的呈現在每個角色身上。《人間四》的題材是截然不同的,一對姐妹,姐姐﹙林美秀飾﹚樂天知命、拙於唸書,國中畢業之後就出社會工作賺錢;妹妹﹙黃韻玲飾﹚從小功課很好,但一直背負著長輩的期待,需要競爭、出頭,後來家裡抵押房子籌足給她去美國攻讀碩士的學費。妹妹學成回國之後就在外商公司上班,追求薪水和職位成為她生活的全部,自詡為知識份子的她,心裡有一套價值判斷的方法,對於小時候的日子和姐姐的清潔工工作不屑一顧,認為那是甘於自我滿足和不求上進的消極生活方式,同時想藉著工作來平衡她從小以來背負期待的沉重壓力,她憤世嫉俗地看待身邊的每件事情、每個人,最後連自己的姐姐也傷害了。姐姐因為家計的關係沒有完成學業,很執著的努力賺錢養家,只要有穩定的收入,不論是擺地攤、清潔人員、甚至是靈骨塔銷售員的工作她都不計較,好不容易攢了點錢,背著貸款在台北買下公寓,默默的為家人付出。姐妹倆人同住在一個屋簷下,但是因為教育背景和生活環境的關係,姐妹之間的價值觀和分歧隨著時間慢慢擴大,衝突最後無可避免的發生在她們的身上。
劇名和貫穿本劇的歌曲『一樣的月光』點出了這樣的矛盾和問號:
「誰能告訴我 誰能告訴我 是我們改變了世界 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
就像吳導謝幕的時候所說的,包括他在內的所謂“知識分子”,很多的時候其實都犯了自以為的錯誤,要拿出來檢視當然是很痛苦的,因為它代表需要擊破以往架設起來的城堡,捨棄所有的驕傲和成見,赤裸裸的承認自己不恰當的地方。我們都不知不覺的在傷害甚至減損對傳統價值的尊敬,只因為我們從書本上選擇了片面的詮釋方法,以為職場、地位、薪水、和社會觀感就是衡量一個人的方法,並對此堅信不移。我必須說看完這齣戲之後,我也感到汗顏,因為回想到自己有時候也像劇中的妹妹一樣,是以帶著偏見的眼光去判斷人事物,更可笑的是毫無羞愧的感覺,所以即使我有點訝異最後結局沒有安排讓妹妹頓悟、改過,但是這樣開放式的結局應該是最中性而沒有偏頗的吧?畢竟這些都是實際存在著的人性和社會現象,吳導沒有想要把答案強加在我們身上,而比起教條式的灌輸,或偶像劇般的圓滿結果,留給台下的每個人好好去省思,或許是最能真正喚醒每個人內心良知的方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