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臉書、推特等記錄碎片思緒的工具已經占據我們超過十年,對我直接的影響是惰性取代了想要花時間堆砌文字的慾望,實在可惜。但覺得是時候把自己拉回那樣蝕刻意識的方式,如同重新啟動一齣經典的戲碼,並注入新的元素。

『銀翼殺手』在1982年上映,那時候我4歲,肯定沒能看,在電影啟蒙的青少年時期大多追逐院線片,也不曾有機會看這部,直到去年傳出即將開拍續集才對此有些關注,第一個吸引的點是演員,再來是做了些背景搜尋後,瞭解到原作雖然在上映時在票房跟口碑都頗慘淡,後續竟也溫溫的發酵多年,進而在影迷和評論家間形成經典的世界觀建立的地位,電影公司還推出了許多不同的剪輯版,最近一次在2007年,已經跟院線版相隔四分之一個世紀,由此推論其勢必有值得觀賞的必要。

帶著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走進戲院,雙十連假的場次竟然人煙稀少,有點意外『銀翼殺手2049』講述2049年的洛杉磯,複製人警探"K"在執行追捕前代複製人的任務中,發現驚人的內幕,故事由此開展。

我是帶著張大的嘴巴走出戲院的,166分鐘的片長還不夠,想要更進一步踏入複製人與人類共存的世界中,導演在場景、氣氛、配樂、步調的安排深得我心,慢中有序,單線故事的起、承、轉或延伸到副線的情節,同樣緊抓住觀眾,十元硬幣般的主角視角背後擁有巨大複雜的情感糾葛。說它是寓言太膚淺了,30年前可能是科幻小說,現在來看已經是正在進行式:複製人類的道德爭議、人類和虛擬偶像的互動甚至寄託、族群認知導致的對立和仇恨、靈魂的存在和認定疑惑、到人性在地球資源消耗殆盡後的體現﹍一切都伸手可及,或者我們已經身處其中卻只是自我隱瞞罷了。故事的含金量很高,可以在直白的敘述方法中緊抓著觀眾但絕對需要消化和思考,另外很關鍵的一點是細節的處理不會落入很容易預測的套路,在這個英雄電影當道的年代實在難見。演、編、導的相輔相成堆砌出近年來最宏大、縝密的敘事手法,我私心的已經將本片定位成史上最佳末日電影。

主流媒體對於『銀翼殺手2049』首周票房的失利大作文章,在票房至上的時代是正常的反應,我個人是不以為意,本片的目標觀眾很自然的是小眾而非漫畫電影或YA片那樣的全面,共鳴的程度很大部分影響觀影的動機,甚至我太太走出戲院也只給了幾個哈欠作為總結,畢竟它不是以討好觀眾為第一要務,認真、專注的說好這個故事才是重點,絕對是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如同它的前作,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突顯其歷史地位。

undefin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