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Feelings of Life (3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Apr 17 Tue 2018 15:28
  • 返璞

上週告別臉書了,正式按下刪除帳號的確認鍵。

說巧不巧,剛好是十年的時間,剛接觸的時候滿是新奇,重新和許多多年沒聯絡的朋友搭上線,接著搭上自己追逐馬拉松的興頭,和小朋友出生後的新奇,自動吐露在平台上的東西是越來越多,也無以為意。

小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每個人都有脾氣,相處在一起的家人,因為距離太近,每日每夜,摩擦的機率自然很高,夫妻如此,親子之間也是。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小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07 Thu 2013 15:58
  • 平凡

日劇《長假》裡面的男主角說過類似的感慨:「…有些人或許就是像夜空的黑暗背景吧,怎麼樣也不會像星星那樣發出光芒…。」沒錯,雖然人人都有成名的一分鐘,骨子裡也有這樣的基因,但,這就是世界運行的方式。 

 

小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18 Fri 2012 12:01
  • 赤裸

視覺上來說,衣物可以蔽體,裝點出一個人的性格,有人會汲營於藉此搭建風格,有人則是不在乎,一切以簡單出發。這層外在的包覆或多或少影響我們對他人的評斷,可能表裡如一,可能流於偏頗,但這確實是最瞭解他人最省力的方式。多年重逢的同學會、與好久不見的前同事們的聚餐,話題多半環繞著頭銜、薪水、工作現狀等在打轉,人生態度、興趣、熱情,反而佔不上太多時數。就像衣服一樣,我們身上覆蓋著許多直視直聞可見的東西,但底層翻湧或喜悅的情緒,卻只能向寥寥數位知心傾訴,更多人是無處可說、也沒有意願要吐露。 

拿掉了學位、職稱、角色,我們還剩下甚麼?把我們從最愛的朋友、家人、同事間抽離之後,遺留在自己身邊的為何物?有多久時間我們不曾仔細去跟自己對話,以一種全然赤裸的態度來面對這個與你共生多年的肉體和心靈,你認識他嗎?他是否走在你想要的路上?有偏離?還是有意外的旅途?這段靈魂引領著你要去哪裡?你是否知道自己擁有主動權?還是指剩下被社會化牽著走的不自覺?或許不用夜深人靜,在某些時刻我們發現有種辯證的需要,確認自己存在的事實,不只是透過肉體、外在的一切,而是某種源於生命的底層,你曾經習慣性忽略的聲音,只因為世界的吵雜奪走了專注但就在特定的瞬間,我們全然孤寂,定下氣息聆聽著,於是交流開始了,用一種近乎死沉的方式現身,伴隨著不疾不徐的文火,你折服、流淚、激動、喟嘆、驚訝、慚愧、狂喜、氣憤、疑惑、微笑、感動、釋懷、糾結交雜的情緒不好消化,但卻給你莫名的存在感,重新發現了一直以來,你試圖抹去的距離,其實是需要轉個方向朝著自己探索,這才是一切的源起,那些生命中早已被遺忘的真理。 

小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n the stream of life, what do you crave the most?

Anything concrete, or something in the air

小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31 Tue 2011 12:54
  • 角度

自從小兒出生之後,家裡面忙碌許多,兩個小孩湊在一起真的有加速時間的錯覺。轉眼間,大兒上幼稚園快滿一年了,從當初哭哭啼啼的不想上學,到現在油嘴滑舌的搞笑說話,這段時間他長大很多,好的習慣、壞的模仿都有,學校得到的東西,會回家分享給我們或是教他的弟弟。對我來說,大兒不再是以前唯命是從的小孩,他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和堅持,當然不一定都很恰當。也因為如此,每當他做錯事或者兄弟間有爭執的時候,我們多半會用比較嚴厲的態度對他,或是傾向保護年紀小的,用的是「因為你長大了,應該要懂事」、「弟弟年紀小,哥哥要讓他。」偶爾會發現這樣的判斷對大兒其實不公平,很多時候他掉眼淚也是掉的很委屈,我發現因為兄弟之間年紀的落差,我們往往會用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哥哥,不能哭、不能耍脾氣、不能搶弟弟的東西、不能這個不能那個…,只要他沒做到,受到的責難會比弟弟來的多。冷靜下來想想,這應該不是一個小孩應得的吧?我同意有些規矩和道理是一定要教育的,但是矯正的方式是不是能用其他的手段來達成,而不是在兄弟之間製造出差異很大的表達,或是單純以年紀來決定,畢竟他們之間不過是一歲九個月的距離。 

最近某一次送大兒上學,我坐在摩托車上看著他走進去,小小的身軀背著鮮黃色的書包,當他越走越遠,身影變得越來越小,我猛然想起,這個被我們叫做“哥哥”的小孩,不過就是一個五歲大的小朋友,我們怎麼會因為偶爾的犯錯而對他嚴厲的斥責呢?在他小小的心靈上,是不是也有大人們不公平、只疼弟弟的錯覺呢?突然間我覺得很慚愧,罰其該罰、賞其該賞,但是兄弟之間不應該存在不同的標準。從那次之後,我調整了自己對他們倆的態度,不再過度的反應,也將相同的標準套在兩個人的身上,畢竟他們都是應該被尊重的個體,年齡的差距不應該成為左右大人們態度的關鍵。這些因為看事情角度不同所引發的盲點,只能靠我們自己不時的自省來避免了。

小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扭動鑰匙,踩住煞車,排D檔,放下手煞車,接著把右腳移向油門,打開音響,出現的是自己挑選過的音樂,窗外的聲響微弱,這個金屬盒子隨著腳掌施力緩緩前進著,終會抵達想要去的地方。這是一個非常私人的空間,皮革的氣味、小孩的打鬧聲、另一半的細語、喚動記憶的音符等等,交織成我們腦子裡對它的直覺畫面。在下決定之前,有人考慮實用性,有人希望招搖顯眼,也有低調實用的一群人,更有屈服於同儕或金錢壓力的人在,這些顧慮的標準都有它存在的價值,沒有對錯。我不把車當成通勤的工具,所以刻意把它放在下班後或周末假日才能享有的權利,這讓我對開車這件事有著暖橘色的聯想,總是代表愉快的心情、興奮的出遊、自在的兜風、放鬆的個人時間、熱鬧的家庭聚會…,一段日子下來,自然對這台我七年之前用心挑選的車產生親密的連結。 

或許是太熟悉了吧,開始會忽略掉它的優點,轉而列出它的缺點,同時被許多新的選擇給打亂了分寸,那些無形累積起來的東西隨著時間的前進越來越薄弱,這個曾經閃耀動人的形體,現在有著歲月留下的細小痕跡,停在當時的設定和建構方式,也被潮流推成了上個時代的落後,突然間決定點出現了,是不是要放棄既有,而去追求眼前的?矛與盾之間的攻防只在腦袋裡爭論的話,的確很累人,也總沒個頭緒,但是每當我重新坐進車裡、握上方向盤、播放起音樂,一切不確定的疑慮馬上消失了。這是我的選擇,細心經營的成果,它的存在感是沒辦法被其他所取代的,因為時間和個人的情感投入編織成毛毯一般的細網,輕輕的蓋在心上,有時候輕的讓我們都忘記了,於是會有懷疑、不確定、和問號出現,但總會在不經意的時候重新發現它的美、它的好,熟悉的油門讓心與方向一致,慣用的煞車緊度給我充分的安全感,貼手的方向盤有著穩當的幅度,良好的隔音讓心愛的旋律踏實的傳進我的耳裡…,這所有的感動都是值得被細細品味的。 

小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12 Mon 2010 00:09
  • 旅行


對許多人來說,旅行代表出國,它必須與目前自己所熟悉的國家有所區別,有異國的情調才符合這兩個字的定義,我自己長久以來也是這樣的信仰者,直到一年前我拜讀了Alain De Botton的《旅行的藝術》才有所省悟,改變了我根深蒂固的迂腐 他精確的點出了旅行的一切起點都來自於心態,行者的期盼、慾望、偏見、直覺、感受力、習慣、嗜好、專注等等,才是構成旅程的要因,目的地反而不是重點,它能提供的只是客觀的人文和自然的條件,輝映到行者的心中激盪出個人化的畫面和氣氛,依此決定這趟旅途對當事者的重要程度。回想自己的護照上蓋過的簽證戳章:日本、韓國〈出差〉、大陸﹙北京,也是出差﹚、澳洲、義大利、法國、瑞士、美國,除了因公出差的不算,大部分都是在國高中時期懵懵懂懂的跟長輩一同前往,留下來的除了照片之外,幾乎沒有印象,更別說是深刻的讚嘆或感受了。以同樣的區間來說,想到會很滿足而不禁微笑的旅程,卻是國小時候整個家族一起到溪頭的愉快回憶:小木屋的撲鼻香味、遊覽車上的熱鬧喧嘩、大學橋的嘎嘎怪聲、兄弟姊妹們晚上熬夜的打牌或嘰喳長談、森林步道裡芬多精的暢快味道、大人們黃湯下肚之後的豪氣酒拳、或者是山邊野味餐廳的奇怪菜色…,這些相較於飛到幾千英裡外的陌生國度,在心裡留下的記憶更是深刻親密。

小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26 Mon 2010 11:48
  • 距離

沒有MSN的年代,從郵筒拿出寫著你的名字的信,會有個從心裡高興出來的笑容,信紙上面的筆跡像是對方在耳邊的氣息,一字一句,不管潦草還是整潔,可以辨識出對方的個性和跟我們的交情;在手機還不普及的時候,你是否記得趁著空擋狂奔到公共電話亭,投下硬幣,按著熟悉的號碼,只希望能連接到思念的對方,聽聽他的聲音…或是在夜深人靜的凌晨,還有從窗外落入的潔白月光,我們帶著緊張感拿起市內電話,祈求對方也一樣還未入睡,可以親密客套的說上一聲晚安,而不被對方的家人大罵一頓。那是很美的日子,因為人跟人之間有適當的空間,而空間創造出美感,讓我們在接觸之前有多一點用心。現在不同了,即時通、手機、簡訊等等的氾濫把人與人之間的分界模糊了,我們大多可以用簡單的方式接觸到彼此,但是見面時的陌生感卻可能變多,因為我們都太習慣於透過便捷的媒體來對話,而非面對面用心的去經營些什麼,於是當這些現代化的方法失效的時候,我們很快的感到焦慮,只因為暫時性的“失去聯繫”,卻忘了這些不過是過去年代的正常現象而已,為此而影響到心情好像有點“由奢入儉難”的感覺。


 


小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18 Thu 2008 16:04
  • 成長


自從踏進「三十」這個魔術數字之後,我就對過去、現在、和未來有種很不確定的感覺。這幾天剛好回頭翻了翻電腦裡面的照片,去年的承熹,那個還在牙牙學語的小身軀開心的擺動著、八個多月前剛出生的承頤,睜著大眼睛看著我們的模樣這些照片留下拼圖一樣的記憶,拍的時候充滿興奮,回味起來除了溫馨和滿足之外,還夾雜著悵然若失的感受。時間是不會停止的吧?我想。應該就像河流一樣,終究,是會照著自然定律繼續前進。

小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透過玻璃帷幕望出去,是滿滿的灰,還有在地平線那邊苦苦掙扎的暗紫金色,我嘆了口氣,想著夏至那天心裡總會嘀咕的東西:「從今天開始,黑夜會一點一點擴大,白天會毫無抵抗的慢慢退出。」踏出上班的大樓,夏天的鬱悶空氣已經不見了,看起來是應該高興的狀況,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著,灌進鼻子的空氣卻帶來些失落。騎上車,不得不加上外套了,之前勉強除去高溫的空氣,現在即使挾帶都市裡的溫熱灰塵,還是細細地把微涼灸進我的雙手和身體,不自覺得讓我抓緊外套。

小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Jul 11 Fri 2008 17:20
  • 感動

對音樂的喜好是很主觀的,以前我認為只有自己喜歡的才是好聲音,但是隨著年紀的增加,我開始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這件事,最後我得到的結論是:『只要能感動人的,都是好音樂。』不論是甜膩的流行歌曲、灑狗血的濫情歌詞、故作浪漫的薩克斯風演奏、還是曲高和寡的前衛音樂,只要有一個聽眾能接受到它的訊息而聽進心裡,這就是好音樂。知名樂評對某些類型的音樂或某張專輯的毒舌批評,說到底就是個人喜好的一種判斷,只不過可能因為他的名氣而影響更多的人,產生類似洗腦的作用,如此而已;反過來說,某些人大力推讚的音樂也不代表它是適合你或我的,到頭來一切都要以你心裡的那把尺為準,最直接的對那首歌或音樂的感覺決定了一切。相同的,對電影也是這樣,被某些人罵的一文不值的爛片,對另一些人來說可能是久久不能忘懷的佳作;被朋友稱讚甚至歸類成經典的好片,對你我卻可能是這輩子難得看見的地雷。電影本身是中性的,它帶著劇作家的心思、導演的運行、加上演員的投入,醞釀出來的能量可能正好對中特定族群的心房,要讓全部人都滿意的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音樂也是,作曲人的靈機一動導出音符的長河,作詞人根據自己或朋友的境遇堆砌出情緒,兩者結合之後的化學作用卻不一定能夠成功的擄獲每個人的耳朵,但是它或許是觸動某些人心底最深沉情緒的鑰匙。

 

小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自從Andre Agassi2006年退休之後,我沒這麼驚訝過。

小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25 Mon 2008 11:08
  • 公平


兒子在嘗到說話的好處之後,就像要宣洩積壓很久的能力一樣,每天都機哩呱啦的在學習大人的對話,好的也學、壞的也不放過,國語、台語、台灣國語、和一些英文單字,甚至連蓋上被子要睡覺的時候,嘴巴塞著奶嘴都照說不誤,加上越來越大的活動力,我們的注意力幾乎都在他的身上。轉眼間距離小兒子的預產期只剩下一個月,我才發現他受到的注目和關心明顯比當時懷大兒子的時候少了很多。感謝的是懷小兒子至今都很順利,沒讓他媽媽有太多不舒服,我慚愧的是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老大這兒,所以小兒子沒能透過肚皮聽到我們唸「小王子」,沒有聽到媽媽為他唸「波若波羅密心經」,也沒常常對著他說些有的沒有的精神喊話這些都讓我有點耿耿於懷,雖然說是非戰之罪,但我總覺得虧欠了他一些些。

小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禮拜一下班的時候發現摩托車的鑰匙不見了,即使挖空了腦子去回想和模擬早上可能收車鑰匙的路線,我仍然沒辦法找到它。沒辦法了,家還是要回,於是我用小跑步的速度趕到公司對面的站牌,坐上了汐止的社區巴士。在回家的路上,我發現自己並沒有很強的懊惱,沒有因為不方便而產生的怒氣,反而是感覺到很舒緩,似乎一切都放鬆了下來。

小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12 Mon 2007 15:34
  • 飄煙


車窗外銀髮白的煙霧

小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31 Tue 2007 15:29
  • 健忘

 隨著生日蛋糕上的蠟燭一年一年的變多,我開始發現自己對很多事情都有很明顯的選擇性遺忘,不管是有意或無意的,每當我突然想起來或是被提醒之後,會感覺到非常的無力和挫折,一來是對自己不夠珍惜身邊的人事物而慚愧,二來是對周遭環境如同流水一般快速的變化有點不知所措。而這樣的狀況只能靠每天的反省和紀錄來幫助自己避免發生類似的錯誤,雖然沒辦法兼顧到全部,但至少比起之前好了很多,不過到目前為止成效不是很理想,我想我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小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14 Mon 2007 15:07
  • 語言


據我爸的說法,在我小三的那一年,他決定送我去格蘭英語上兒童美語班,卻受到當時的我的“強力抗議”,但是他依然用他的“英明睿智”決定強迫我去上課,後來上了國中、高中,也一直持續去上課﹙後來是去科見﹚。特別的是,這些課程跟聯考完全都沒有關係,純粹是為了學習英文而上的因此我爸對於我今天在英文方面有不差的表現這件事,一直是沾沾自喜的對此,我必須說去上美語班在某方面開啟了我對英文的興趣,所以很自動的會去學習,更重要的是我開始接觸西洋的音樂,這也讓我在功課之外得到很多樂趣和滿足的時光。對學生時代的我來說,英文是我拿分數的最佳武器(雖然碰到聯考總是吐捶),也是我聽西洋歌曲的媒介;出了社會之後,它依然帶給我豐富的音樂享受,同時也讓我有機會藉著良好的英文溝通能力進入不錯的公司。因此我開始在思考,以後兒子長大之後,是不是也要讓他接觸這樣的機會。我會期待他因為學習另一種語言而擴展視野,不一定要是英文,不是為了聯考,也不是為了跟別人比較,雖然我知道我的出發點還是有一點想讓他在語文方面勝過別人的念頭,但是我並不希望他掉入家長之間「不要輸在起跑點」的惡鬥裡面最重要的是我想給他一個機會,可以去探索自己潛能和興趣的開始,至於結果會是怎樣全得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小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23 Mon 2007 09:03
  • 笑容

 常常聽到人家說:「有子萬事足。」在當上父親之前,對這個境界我是完全沒辦法體會的,因為從日常生活的影響來看,小朋友的誕生代表了教養責任的出現、個人自由的受限、和經濟上的壓力,哪裡來的“萬事足”!?但是兒子出生之後,所有的疑惑在我抱著他的那一刻開始,瞬間溶化。 


那是種超越描述的親密,你知道他是因你而生,從最原始的那個單細胞的形成就是一份奇蹟,這是幾億分之一的巧合和運氣,加上上帝的眷顧,接下來懷胎十個月的過程中完美的維持健康的狀態,然後以混合著媽媽的血和淚的哭聲來到這世界,看起來理所當然的演進其實是脆弱和不堪一擊的,絲毫的意外都有可能導致遺憾的結果。這個生命很堅強的來到我們的面前,柔軟的身軀輕輕的倚靠在我笨拙的手臂上,我沒有戲劇化的落淚反應,但是心裡面的感動和珍惜是很踏實的。十個月下來,抱怨和煩躁的念頭當然是有,但我們還是習慣了被切割成片段的睡眠,適應了以他為主的生活方式,並開始懷念起無拘無束的兩人世界…。不過所有的不耐和自以為的辛苦,卻很輕易的,在兒子一次又一次的笑容中得到平衡。那是發自純真的心情,一種沒有添加任何文明化和利益的態度,他笑著,因為他對你的好感,沒有價值的評斷,也沒有斟酌後的謹慎,只是很直接的把他所感受到的,化作春天陽光般的表情,呈現給我們。  


小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